BBC这部中国美食纪录片,虽然简陋,却能看哭土生土长的中国人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bbc美食纪录片 风格 BBC这部中国美食纪录片,虽然简陋,却能看哭土生土长的中国人

BBC这部中国美食纪录片,虽然简陋,却能看哭土生土长的中国人

2023-09-07 23:36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它让你想起爸妈的拿手菜、让你想起小时候最喜欢的几家路边摊。

它就是这一部:

发现中国:美食之旅

Exploring China: A Culinary Adventure

(本文字幕出自人人影视纪录片组)

这里没有富丽堂皇的打光,没有精修图,没有电脑特效。

毕竟这是一部拍给英国人看的中餐入门纪录片,它想展示的是中国人最接地气的吃法,而这种土俗反而让它珍贵异常。

英大我看了之后的感觉是:这才是我舌尖上的那个中国!

而且这次BBC还很走心,并没有让老外来讲中国美食,而是请了两位欧美烹饪界的华裔名人。

一位是美国名厨谭荣辉,是从小在纽约唐人街长大的广东人。

这个人可不简单,他算是“海外中餐辟谣第一人”。

大家可能都知道美国流行的“中餐”根本就不是地道的中餐,而是特种洋快餐。

而谭荣辉一直致力于在国外推行正宗的中国菜,出镜了不少纪录片。

另一位是在英国电视上小有名气的新派中餐厨师黄静亿,她祖籍台湾,自幼旅居伦敦。

好了,前奏不多说~

我们赶快看看片子里都介绍了哪些接地气的中国美食!

#1. 手擀的面条

Handmade Noodles

要说有哪些食物是全中国人都吃的,面条肯定可以位列其中,各地都有自己特色款,宽面、细面、山西的刀削面、新疆的拉条子、武汉的水切面。

所以,这部片子也最早来介绍这种美食,两名主持人开心地观看山西师傅做手工面条。

从最基础的和面开始,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面粉香和锅里的面汤汽。

师傅的手法可谓娴熟,一下子就把那条大面团拉成了细拉面。

台湾小姐姐看着手痒,马上就去后厨准备亲手做一碗面。

首先登场的就是充满京味儿的炸酱面。

一开始出场的是中式食材里的万年明星——五花肉。

各位小伙伴大概都吃过五花肉吧,这算是每个中国家庭的常备食材了。

不过,你知道五花肉还有个更文艺一点的名字吗?用英文讲出来更文艺。

但是台湾小姐姐似乎不太喜欢肥肉,和广东大叔之间发生了路线分歧。

接下来,第二位明星食材——甜面酱。

装在了路边摊风格的铝锅里,看着挺土俗,但也好亲切,英大想起了高中时对面巷子里专门做炸酱面的大妈,以前午饭经常去吃呢。(不过仔细一想大妈的脾气似乎不小)

要做出好吃的炸酱,不是光用甜面酱就行了哦,还要点一勺高汤。

炸酱做好了,该处理面条了,加上自己喜欢的调料拌一拌,然后就可以开吃啦!

嗯,虽然卖相没有高级餐厅的好看,不过这就是货真价实的炸酱面嘛。(

感觉如果是放在小吃摊的纸碗里面就更亲切了)

#2. 家常小炒

Homely Stir-fry

广东大叔也不甘示弱,要做一盘经典风味的炒面,而且是炒刀削面。

而他用的配菜是颇具北方风味的大圆茄子。

于是铁锅达人马上就大显神通了。

第一步,炝锅:

第二步,爆炒:

第三步,点高汤:

第四步,调味:

大叔做菜的时候还不忘科普他的锅技:

这个技巧英大我倒是练过多年,不过毫无进展。

而且我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个技巧有名字,叫“锅气”。

最后,加入焯过水的刀削面,马上就要完成了。

然后这道超级家常的炒面就完成了,恍惚间我觉得自己已经尝到了酱香味。

过程看起来不难,但大叔做的简约而不简单。

我看到这都手痒了,今晚就想回去自己试试,不知道能不能炒出这么到位的色泽。

#3. 街边小吃摊

Snacks Stands

吃中餐肯定不能光上馆子,路边的小吃摊也承载了中国人不少的美食记忆。

可能是小时候陪着父母逛夜市,可能是上学时与同学一起,也可能是现在下班后和同事一起出去放纵。

有些接地气的美味还真的得去这种路边摊才能吃到。

于是,两位主持人接着就去逛北京的小吃摊了,开心得像老鼠掉进米缸。

各种蒸笼、各种串儿,

各种卷饼,各种油炸零食。

还有滚烫的铁板,现场给你炒豆芽肉丝儿。

虽然现在各个大城市已经不让随便摆摊了,不过你还是能到一些规定的地点找到这些“黑暗料理”。

说着说着,两个人找到了中式小吃的明星人物——生煎包。

还要配上路边生煎包那种独特的甜辣酱。

其实我本人喜欢蘸酱油和醋,不过甜辣酱风味的也喜欢经常试试。

可能现在生煎包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……比以前贵了,吧。

不过涨价归涨价,中国人对小吃摊的热情还是一点都没减。

而且,如果是在特定的城市,还往往能在小吃摊找到神奇的特色菜。

节目组讲到这还不忘卖个萌,

吐槽了一下中国人“熔炼万物”的胃。

广东大叔还带头自黑:

而且说时迟那时快,他们立马就找到了能体现广东人战斗力的东西。

油!炸!昆!虫!

广东大叔吃得津津有味,台湾小姐姐心理阴影面积爆棚。

说到这,不是我吹牛,英大我也是尝试过云南蜂蛹的人。(吃了之后闹肚子了)

#4. 广式早茶

Dim Sum & Yum Cha

当然,广东大叔不是光来自黑的。

著名的广式点心和早茶肯定也要介绍呀。

为了体验地道的广式茶点,他带着台湾小姐姐去了广州著名的广州酒家。

上来先叫一笼叉烧包。

还有豉汁凤爪。

还有著名的荷叶糯米饭。

看到这英大也想起在深圳吃早茶的体验了。

眼前浮现出了当时吃的黄金糕、虾饺、小烧麦、流沙奶黄包、白灼菜心、蒸排骨、肠粉、马拉糕……

不行了,今年要再计划一次。

#5. 大排档

Sidewalk Vendor

刚刚说过了小吃摊,那和小吃摊成对的大排档当然也得说说呀。

没错,两位主持人去探访了黑暗料理界剩下的半壁江山,他们去了成都,这里把大排档叫做苍蝇馆子。

而要吃到最优质的大排档,当然需要一个本地人带路。

在本地美食家的引路下,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坊间超受欢迎的网红馆子。

各色作料和配菜都码在桌上,大勺大勺地挖。

灶台和炒锅直接就在旁边,烟火气满分。

那么,来大排档吃什么才能最好地体验成都呢?

他们选了麻婆豆腐~

英大我虽然不是四川人,不过家里也常做麻婆豆腐,每次去川菜馆也必点。

而且他们去的这家还挺特别,因为这里的麻婆豆腐里有一味特殊的秘方。

没错,是猪脑,猪脑配麻婆豆腐;英大我曾经在一位同学的怂恿下这么吃过,真的是一口爱上。

这个组合拌上米饭之后更是好吃到梦幻。

还没有试过的同学,一定要试试哦,真的超赞。

#6. 北京的烤鸭

Peking Duck

画面再切回北京。

说起中餐,北京烤鸭这个名品当然也不能不提。

虽然现在几乎全国都能吃到北京烤鸭,不过两位主持人决定去探访原汁原味的。

去北京的胡同里。

他们找到的这家店看着一点也不气派,但口碑相当好。

在这里,节目不忘给老外介绍北京烤鸭在中国美食里的地位。

然后,做了1万多只鸭子的广东大叔开始现身说法。

接着他们就去实地操作了一只北京烤鸭,这个制作过程可谓详尽。

英大我看着学了不少东西,还是头一次知道需要在皮和肉之间注入空气层。

据说这就专业烤鸭和菜鸟烤鸭的一个重要区别。

接着是烫鸭子。

我以为只要热水就可以了,没想到还需要糖浆。

接着风干。

然后就上炉烤了,要烤一小时,我觉得我已经听到炉子的噼啪声了,还闻到了果木的香味。

烤好了之后,当然要让主持人亲自表演吃啦。(亲自拉仇恨)

吃的方式当然要遵循正统的北京烤鸭方式,先片开。

然后开始卷蘸甜面酱、包大葱、卷面饼。

说真的,英大我作为一个偏南方的人,本来不喜欢大葱,但是吃北京烤鸭的时候超喜欢包大葱!和甜面酱还有烤鸭简直绝配!

我觉得我已经想好了下次团建的方案,嗯。

#7. 中式早餐

Chinese Breakfast

说中餐怎么能不说早餐呢。

于是两位主持人去了一家十分接地气的街边小馆。

来来来,想象一下扑面而来的蒸笼汽,还有各色包子的味道。

这些东西可能已经让绝大多数中国人司空见惯了,我们并不觉得特别,但出了国之后却特别想念这种味道和氛围。

没错,他俩就是来吃包子的,吃基本款的包子。

一瞬间我想起小时候,吃包子的时候喜欢只吃皮,台湾小姐姐似乎也有这种喜好。

对于北京人,早餐的时候可能还要配一碗猪肠汤。

而我们那可能会配桂花糊米酒。

这种吃法我还没尝过呢,之后一定要试一下。

#8. 火锅

Hot Pot

锵锵锵锵~

升职加薪要庆祝,吃什么呀???

吃火锅!!!

丢了工作要泄愤,吃什么呀???

吃火锅!!!

没错,他们俩去吃火锅了,而且是去了成都。

不行了,我写到这已经招架不住了。

看着图里的鸳鸯锅,我都想赶快翘班直奔哥老关。

而且他们吃的这个锅底和我平常吃的还不一样,清汤那边的配料看着很有门道。

说真的,火锅对于中国人来讲已经不只是吃饭了吧,几乎已经有了仪式感。

同学聚会约着吃火锅,简直不要太温馨。

虽然比去咖啡馆混乱很多,但有时候要的就是这个氛围。

话说回来,两位主持人是在成都吃火锅。

那,怎么能不多吃点辣椒油呢?

而且他们俩都像每个第一次吃川式火锅的人一样,太天真,sometimes naive!

一开始说:“不辣。”

这个 flag 必然是马上倒了。

开始觉得有点不对。

渐渐发现真的不对。

事态急剧恶化。

不过两个人还是停不下来哈哈哈哈哈哈。

说到这里还不忘科普一下川菜辣的好处,这放在别处是辣,放在四川盆地还真的挺必要。

好,决定了,这周末的同学聚餐要吃火锅!

写完这篇文章我就去吹枕边风。

#9. 饺子饺子饺子

Jiaozi!

对,现在要吃饺子啦。

我们的画面又回到了北京,两名主持人去探访了一家胡同里的著名饺子学校。

他们来这里可不是单纯吃饺子,而是要从头开始自己做。

自己包过饺子的人大概会觉得这一段氛围亲切。

先和面:

然后发面:

再来剁馅儿:

调酱料:

加作料:

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吃到饺子,不过气氛已经完全起来了。

其实有时候包饺子并不是单纯为了吃吧,这真的是个非常有家庭氛围的活动。

OK,一波回忆杀之后众人继续做饺子。

一波饺子,两种吃法,第一种是煮。

而第二种嘛,是我超喜欢的煎饺子~

先要下锅用油煎,请脑补那种诱人的滋滋声~

然后要点水~

焖住!

再马上揭开!

要做出好吃的煎饺,只点一次水是不够的。

还得再来一次。

这才能让煎饺层次分明。

最后还要点一次油~这是点睛之笔。

这道简单的菜对于英大我来说真的是超级戳心,对台湾小姐姐也是。

节目组很贴心,还在这贴出了他们的食谱网址,如果大家想挑战自己阅读英文食谱的能力,不妨去试试吧:

OK,那么接下来的步骤当然就是吃了。

蘸饺子用的汁已经准备好了。

而如果是北京人的话,可能会生吃几片蒜。

如果是我的话,还会加上点花椒油~

#10. 葱油饼

Green Onion Pancake

对,又是一个中式日常早餐里的大明星——葱油饼~

以前还在上中学的时候,经常在上学的路上顺便买个葱油饼当早饭,一边走一边吃,想起来真是令人怀念。这是我当年舌尖上的早晨、时间上的赶路。(还有舌尖上的迟到)

台湾小姐姐为了体验接地气的乡村葱油饼,特地去了一家农家乐。

没想到小姐姐和韩太太在葱油饼的制作工艺上起了分歧。

这也难怪,这个简单的单品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吃法。

韩太太的做法还挺好玩的,我打算过两天早上自己试试。

之后就是令人兴奋的上锅时间了。

不一会儿就熟了。

我觉得我已经隔着屏幕闻到诱人的葱油味了。(此处应有现磨豆浆配对)

而台湾小姐姐的做法则颇具台湾风,先要摊个蛋饼。

然后把蛋饼盖在面饼上。

卷起来~

再切成段。

这种吃法我还是第一次见,感觉好新奇,

过几天我两种都做做好了。

~~~

看到这里,不由地感慨,我们对自己身份的认知,真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吃的食物。

平常吃的时候没留意,但它们却早已成了深刻的文化纽带。

就像台湾小姐姐在片中说的,中国菜定义了我们的身份。

想要认识一个文化,真的需要用上舌尖,不管是别人的文化还是自己的文化。

好了,不说了,我要去吃啦!

PS:今天讲的只是这个纪录片的一部分,片子总共分4集,里面还有云南专场、西北专场、广东专场、四川专场,感兴趣的同学赶快去网上搜搜吧。

记住哦,片名是:

Exploring China: A Culinary Adventure

最后,来做个互动吧~

你最不能忘怀的家乡美食是什么?快到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。

—我是严肃的分割线—

微信公众号又要改版

为了防止大家错过我们的推送

来,给我们加个星标吧~

编辑:梅园西墙的王半仙

更多精品文章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